煙草在線專稿 國人對松的感情尤甚于對其他植物的喜愛,因其樹形古樸、姿態萬千、堅韌挺拔,且又耐寒、長壽,故有“百木之長”的美譽。秦代,始皇東巡至泰山,于松之下避雨,遂封其樹為五大夫。宋代,文人雅士將松與竹、梅并稱為歲寒三友。宋代文豪蘇東坡一生愛松,據《東坡雜記》載: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株,皆中梁柱矣。當結發妻子王弗病逝后,東坡在其墳塋四周親手植松苗萬株,以寄托對妻子的哀思。在墳塋旁植松的習俗是不是起源于東坡尚不得知,但人們是很忌諱將松作為盆景置于室內的,有很多國人都很迷信,說松樹是陰性樹種,不適合在室內養殖,在庭院中栽種倒是可以的。
對松這種植物的既愛又怕,也暴露出國人做事的矛盾心態。最近,看到網絡上列舉了國人最糾結的十大矛盾心理,頗覺生動:一是我們鄙視“拼爹”族,卻又“恨爹不成剛”;二是我們譏諷一夜暴富,但私下里又喜歡買彩票;三是我們恨貪官,卻又想“當官發財”;四是我們看不起“富二代”,但結婚又想著“傍大款”;五是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辦事卻忙找關系;六是我們痛恨收禮的,卻盼著別人收下你的禮;七是我們痛罵“炒房團”,可一回頭又四處找炒賣的機會;八是我們鄙視崇洋媚外,卻又總是偏愛國外品牌;九是我們痛恨“潛規則”,卻又希望是“潛規則”的受益者;十是我們抨擊不良價值觀,但又是不良價值觀的實踐者。這十種矛盾心理其實與養松之心態無二,喜歡的不去做,怨恨的卻又想做,也難怪很多人說辦事成功的第一秘訣是要學會揣摩對方的心理了。
凡此種種皆是一個“利”字在作怪,李宗盛唱: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這句歌詞把凡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最近某電視臺搞了一項調查,題目是“遇到摔倒的老人你要不要去扶”,絕大部分人回答是“要扶”,但前提條件是在有監控的情況下去扶,原因就是一個“怕”字,怕被訛,怕經濟上有損失,想做,但又不敢做。而這個“怕”,也道出了矛盾心理的根本點。
在傳統繪畫領域,《松鶴延年》是一個重要題材,畫面奇峭雋雅,意境清簡蕭森,極具形式之美,給人一種福壽康寧的愉悅感,也體現出松鶴延年之高雅旨趣,散發著瀟灑出塵的飄逸情懷。為什么松盆景不能在室內擺放,而《松鶴延年》這樣的松題材的繪畫卻可以高掛堂前呢?這本身就是一個沖突的事情,松盆景與松繪畫還不是一回事。所以凡事不要怕,想做就做,讓本心自然才好。道教是講求長生的,松齡長久、經冬不凋,所以被道教所接受,并視為仙物。同時,道教也是講究自然的,人家不在乎你有什么說道,喜歡就是喜歡,所以道士才敢服食松葉、松根,以期能飛升成仙、長生不死。
前幾日買了一盆松盆景,買的時候有個老爺子就偷偷與我說,這個放在家中似乎不妥,我笑著回應老爺子,無所謂妥與不妥,喜歡就好。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