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貴州日報》報道
農業園區活力迸發、蓬勃興旺。圖為金沙臺金現代農業園。聶宗榮 攝
江口閔孝農業示范園區,紐泰克農業科技公司萬余平方米程控大棚加緊建設。 張興濤 攝
家住金沙縣西洛街道申家街村的村民吳春嬋(右)通過土地流轉和在臺金公司打工每年收入2萬余元以上,現在的收入比原來增加70%。 蘆曉娟 攝
“守在家門口打工學技術,這個活路要得。”板貴鄉田壩村村民王大章將3畝土地租給貴州綠色未來火龍果示范園,每年有1500元收入,每天在該公司打工還有70元收入。 蘆曉娟 攝
無土栽培技術,讓威寧自治縣草海泰豐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的蔬菜也成景觀。楊文斌 攝
核心提示
一年來,農業園區設施不斷完善、入園企業日益增加、效益明顯提升、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山區現代農業的“發動機”和“推進器”。截至5月底,全省園區帶動341萬人就業(其中從業農民302萬人),實現總產值576億元,總銷售收入436億元。
“園區建成后,將是由一個個企業或大戶經營管理下的商品化、集約化、標準化、高效化生產的農產品商品區,必將引領貴州省農業從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到現代農業。”省農委主任劉福成說,農業園區的建設為貴州省山區特色農業找到了新方向,以后的農業就是在一個個園區引領下的現代化農業,特色農業園區將遍布貴州省。
在“農業示范園區要做加法,開放式建園區,建多少都不為過”的精神指引下,今年,貴州省的農業園區從去年的113個增至213個。各市、州及縣級也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區,著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經濟發展。
現代農業的“發動機”和“推進器”
貴州省113個農業示范園區圍繞十大特色產業精心規劃,通過整合項目資源夯實基礎設施,招商引資壯大經營主體,帶動了貴州省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加快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已成為山區現代農業的“發動機”和“推進器”。
貴州省各級積極整合涉農項目資源支持農業園區建設。鳳岡縣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區、田壩有機茶葉生產示范園區累計投入縣級財力36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4.32億元。截至5月底,各級各地財政共整合174億元、招商引資到位411億元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全省113個園區累計投入已達601億元。
大量的資金投入改善了園區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織金縣九豐現代高效蔬菜產業示范園區累計投入1.56億元,建成蔬菜標準化種植鋼架大棚650余座50余萬平方米,標準化智能溫室2座8600平方米,聯動溫室8座5萬平方米,智能化信息平臺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面建設完成。據統計,113個農業園區累計建成機耕道路5223千米、灌溉管網10078千米,建成溫室大棚662萬平方米、標準化圈舍337萬平方米、貯藏保鮮庫房55萬立方米,農業機械化裝備動力199萬千瓦時,園區基本跨入設施農業時代。
各園區圍繞貴州省十大特色產業,立足市場需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關嶺石漠化治理生態修復農業園區立足花江峽谷的低熱優勢,改傳統的玉米種植,發展了近2萬畝火龍果、花椒。目前,113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共建成種植基地615萬畝,完成“三品一標”認證數量500個、323萬畝,共存欄牲畜344萬頭、禽1892萬羽。農業示范園區已成為帶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新龍頭。
水城縣富硒茶葉產業園區3個多月完成土地流轉2.6萬畝,新種茶園2.5萬畝,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集群集聚發展。貴州省園區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優勢,引導和集聚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促進農村產業分層、分工、分業,加速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促進經營主體集聚集群發展,培育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截至5月底,入園企業達1899家,培育農民合作社2146家。
在園區企業的精心經營下,園區特色產業規模效應和綜合效益日益凸顯。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正帶動6萬余人增收致富,戶均增收將超2萬元。截至5月底,全省園區實現總產值576億元,總銷售收入436億元,帶動341萬人就業增收。
農業效益明顯提升
“廖楷家的9畝火龍果,一個上午就賣了1萬多塊!”
“任世超家3畝火龍果,一年的收入就買了一部小車呢!”
5月28日,關嶺自治縣板貴鄉峽谷村,幾個村民談起當地率先種植火龍果富起來的人家,羨慕不已。
站在北盤江岸邊的山頂上俯瞰峽谷村,只見全是石頭,一些國內外專家曾說這里“不適宜人類居住”。
但是,當記者走進山腰的峽谷村,石縫中的花椒樹被一坨坨花椒壓彎了腰,滿坡的火龍果園為石山披上了綠裝,拳頭大小的火龍果上蔫敗的花還未掉下,卻滿載果農致富的希望。
村民鄧彬告訴記者,由于村里的土地不成片,土層薄,又缺水,以前只能種包谷,每畝每年毛收入500元,村民多數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王小仲說,近年來,該縣立足花江峽谷的低熱優勢,引導村民發展了近2萬畝火龍果、花椒,畝土地產值從400元提升至3000至20000元,極大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王小仲說,火龍果只適宜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低熱河谷地帶種植,目前在貴州省種植面積并不多,且當地紅心火龍果口感好、營養豐富,極富地方特色,價值很高,當地批發價已達每斤10元,游客進園采摘每斤則達13元。
貴州省農委園區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貴州省農業園區選擇的產業多是貴州省的特色產業,由于投入大,機耕道、澆灌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且產業有規模、有市場,效益都很好。
走進江口縣閔孝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的臺農水產生物科技公司基地的澳洲龍蝦育苗大棚,熱浪襲來如同進了桑拿池。公司水產工程師曾貴生從池里抓起一只藏青色的澳洲大龍蝦,只見它伸胡須踢前腿,一副不甘心被捉的架勢。曾貴生介紹,龍蝦喜熱怕冷,江口的氣候、水質非常適合養殖。目前,園內400畝養殖水田已培肥,水草種植也準備就緒,公司繁殖的龍蝦苗,即將投放首批養殖田,估計每畝萬把元的利潤不成問題。
紐泰克農業科技公司已在江口園區建成“以色列技術、歐盟安全標準”的萬余平方米程控大棚,副總經理王孝利說,公司聘請英國和以色列專家指導,相當于15畝地的大棚將年產蔬菜150萬斤,比30畝普通耕地的產量還高,且高智能的大棚設施齊備,只需5個人就可“搞定”。
目前,貴州省113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共建成種植基地615萬畝,總銷售收入436億元,農業效益明顯提升。
示范帶動效應初顯
“靠到園區,增收致富不再難。”5月28日下午,閔孝鎮魚糧村村民萬景亮采收的小瓜、茄子、蘿卜和白菜裝滿了整整一輛三輪車,可以賣上千元。他曾在園區內一家蔬菜種植公司打工,學會技術后,今年自己承包土地種植蔬菜,政府不但補助部分土地流轉費,還讓他免費使用大棚。目前,該園區內同萬景亮一樣的蔬菜、水果規模種植戶有23戶。
閔孝鎮中練村村民何有華,經常向園區內的紅星冷水魚養殖公司技術員官濤討教養殖鱘魚經驗,如今,他飼養的鱘魚和三文魚達10萬公斤,產值上百萬元。
記者在臺農水產公司采訪時,巧遇德旺鄉的吳偉,向曾貴生打聽蝦苗價格、咨詢養殖技術。去年,吳偉養殖大閘蟹失敗,今年想試養澳洲龍蝦。曾貴生堅信,澳洲龍蝦產業一定能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一個主要產業。
目前,江口縣閔孝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已有18家企業、17家合作社從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業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貴州省農業園區的示范帶動效應已漸漸顯現,一些省內外企業或當地農戶把投資方向瞄準特色農產業,紛紛進入園區或園區周邊投資規模農產業。
從青島市城陽區農業局到關嶺自治縣農業局掛職副局長的王洪波告訴記者,去年,城陽區的徐振剛到關嶺注冊了神采飛揚公司,在板貴鄉租地種了1000畝火龍果。城陽區聶莊街道王家曹村支書王功德,在板貴鄉以每畝1200元流轉土地5000畝,預算每畝投資2萬元打造高標準火龍果園,并同時開發北盤江和打邦河流域的旅游業。目前,僅青島到關嶺投資火龍果產業的企業就有5家,規模達1.2萬畝。
王小仲說,目前,當地已成立丹輝合作社等4家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引進了浙江美豐庫岸公司等10家企業到此投資,關嶺火龍果已發展到2萬畝。
織金九豐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王宗清說,公司從壽光市選派80余名具有10年以上蔬菜種植經驗的農民技術員到織金,要求每名技術員傳幫帶5至10名園區務工農民,無償培訓蔬菜種植技術。去年,公司主動采用訂單式生產,帶動織金縣種植精品蔬菜10萬畝,助農增收6億元。今年帶動全縣發展精品蔬菜20萬畝,力爭將蔬菜產業打造成織金縣助農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職業農民快樂工作
在金沙縣臺金農業園區采訪時,園區安排一名30多歲的女主管帶領記者參觀科技觀光大棚。她叫申萬渝。你別看她腰間掛著對講機,腳上的皮鞋擦得黑亮,一雙黑色絲襪配上短裙使綠樹紅花中的她更加嫵媚,卻管理著50個大棚。
“這是金葉女貞,那是紅葉石南……”她手里拿著一大串鑰匙,順次打開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