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 一邊要求“嚴控面積”,一邊探討“在哪種煙”,似乎矛盾:不少煙農、地方政府發展煙葉產業的積極性較高,“在哪種煙”哪是一個問題?
然而,上述看法忽視了兩點:“在哪種煙”不僅包含“有無煙田種煙”,更側重于“在哪種好煙”;當前煙農、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能否保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從“在哪種好煙”的維度,從發展的角度,探索“在哪種煙”不僅必要,而且正當其時。
湖北煙區,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抓住“控面積、調結構”的有利時機,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在哪種煙”。
種煙含金量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煙葉分公司,一位煙站站長用手機計算器給記者算了一筆種煙賬:
畝投入:1400元(用工:20個,70元/個)+365.25元(肥料)+400元(烤制:1.6元/斤,250斤/畝)+150元(分級:0.6元/斤,250斤/畝)=2315.25元。
畝收入:250斤×11.75元=2937.5元。(畝產250斤干煙,均價11.75元/斤)
用機械的煙農畝純收入:2937.5元-2315.25元=622.25元。
“機械化程度越高,用工就越少,一般情況下在20個左右,成本也就相對機械化程度低的地方減少700元。這些煙葉等級質量高的煙農,每畝純收入也就600多元。”這位煙站站長說,即使這樣,與種菜、養豬等相比,種煙比較效益也算不上高,“恩施這邊,煙農成本呈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基本煙農’的格局,純收入呈現基本煙農>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的格局!”
種煙比較效益不算高,為何還能吸引不少人?
在恩施市舞陽街道辦事處陽鵲壩村,自2012年開始種煙的煙農廖康習說,種煙主要看重穩定性,“不像養豬、種菜,市場行情變幻莫測,價格像過山車,不穩定,風險大”。
種煙有吸引力,一方面得益于穩定性,另一方面與自然環境相關。不少村落,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區,產業結構單一,煙草與傳統作物包谷競爭,易占上風。
但一旦交通、灌溉等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村民有更多產業選擇時,煙葉種植常處于不利地位。恩施州宣恩縣的萬寨鄉曾是優質煙葉產區,如今水果種植和茶葉產業已在此落地生根;恩施州利川市的團堡鎮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出產好煙葉,如今山藥種植產業已在此深入人心……
這引發一些地方出現“煙水通到哪里,管網鋪到哪里,煙路修到哪里,煙葉就萎縮到哪里”的悖論,并導致煙葉越種越遠、越種越偏,成本越來越高。
“雖然近幾年煙葉價格不斷提升,但生產資料的漲幅抵消了新增收益。”襄陽市保康縣人民政府煙葉辦公室主任李邦君說,“從長遠看,種煙的含金量必須保證,否則‘在哪種煙’將變得愈加復雜、棘手。”
保證種煙含金量,關鍵在于減工降本、提質增效。湖北煙區的做法是:開展土地治理,引導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化種植;加強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提高專業化服務覆蓋率,降低煙農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推廣井窖式移栽等適用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提高煙葉品質,增加煙農贏利。
提高種煙含金量,少不了多種好煙、多出好煙,但——
好煙何處來
生態,決定特色、成就品質。
以“控面積”為契機,湖北以生態環境優劣為尺度,對煙區進行了優化布局。
襄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采取“三優化”措施來調整煙區:將種煙區域向生態適宜區轉移,重點保證保康、南漳山區產區種煙計劃,對市場需求不旺的襄州、棗陽平原產區種煙計劃進行大幅削減,優化種煙區域;將種煙地塊向自然生態好、技術基礎好、設施配套好的地塊轉移,優化種煙地塊;有零星分散種植、種植地塊不適宜、沒有種植經驗等情況的,不予簽訂種植合同,優化種煙農戶。
十堰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對全市4個烤煙縣、26鄉鎮、189個行政村的煙葉產區,從氣候、土壤和煙區狀況三個方面進行基礎信息采集和分析,按綜合得分高低,劃定核心煙區村38個、重點煙區村95個、拓展煙區村56個。
作為宜昌市的煙葉主產區,興山縣也將煙田調向榛子鄉、黃糧鎮、南陽鎮、高橋鄉等煙區。值得一提的是,榛子鄉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87.1%,土壤條件優良,安排種植面積1.1萬畝,占興山縣煙葉種植計劃的一半左右。
“興山煙區還要進一步向生態適宜區轉移。”興山縣人民政府煙葉辦公室主任郭朋志說,“這是提高煙葉質量、滿足市場需求、穩固煙區地位的必然選擇。”
記者從湖北省局(公司)煙葉處獲知,在全省煙區布局上,他們堅持“四個優先”,統籌各種資源向適宜煙區集聚:將煙區優先安排在該省西部海拔600~1400米,熱量、光照和降雨條件均可滿足優質煙葉生產需要的適宜區域;去掉少部分“過酸”或“過堿”以及土壤質量不高的區域,優先選擇酸堿適宜、肥力適中的區域;優先考慮種煙歷史長的區域和對煙草有感情、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煙農,通過建立防災減災長效機制、設立最低保障收入等措施保證煙農利益;優先開展適宜煙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煙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優化煙區布局關系重大,但困難不小,其中就有——
規模化種植的“攔路虎”
不少受訪者提到,對于煙區,特別是山地煙區,土地流轉是個難題。
“土地流轉是優化煙區布局、實現規模化種植的前提,但難度很大:一是租金高,最低的每畝200~300元,高的每畝500元以上;二是山區戶均土地面積小且分散,流轉牽涉的農戶多,不好協調。”
“山地煙區勞動力相對富足,農戶對土地的依賴性強,流轉難度大。”
“土地流轉靠農戶自愿,難以做到完全集中連片;土地流轉后,種植大戶的經營風險增加。”
針對規模化種植的“攔路虎”——土地流轉,湖北煙區進行了探索:
恩施市煙葉分公司在龍鳳鎮實行了“青堡方式”:村民將土地集中到村級經濟聯合社,煙農專業合作社從村級經濟聯合社租地,租期為5到10年,煙農專業合作社再將集中連片的土地租給煙農。
襄陽保康縣煙葉分公司依靠政府協調開展土地集中流轉。保康縣后坪鎮堰塘沖村森林覆蓋率高、土壤質地疏松,是優質煙葉產地。2014年,通過政府引導、政策傾斜,90%的煙農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種植。
十堰市局(公司)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統一組織功能,統一規劃煙地、統一種植布局、統一種植制度,穩步開展土地整理,加快土地流轉,提高集中連片規模和戶均種植規模。
從長遠來看,一方面,隨著相關制度、流程、標準和平臺的逐步完善,土地流轉將越發順暢;另一方面,城鎮化的推進、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村勞動力的老化,也會削弱土地流轉的阻力,為規模化種植提供更大空間。
就煙區現狀而言,土地流轉是個硬骨頭,但不是唯一——
生態保護與持續發展
“連作時間長,土壤酸化、病蟲害問題較突出”、“土壤板結、酸化已成為制約產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煙葉烘烤用柴,破壞植被”——在一些煙區,土壤酸化、植被破壞等現象橫亙眼前,難以繞開。
許多煙區也認識到,改良土壤、保護植被是提高煙葉品質、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但輪作、使用有機肥、烘烤以煤代柴等措施的落地卻并不容易。
“輪作比較難,一是因為土地資源緊張,二是由于土地流轉不順暢。”
“土地流轉,期限多為一年,時間較短;而使用有機肥不能立竿見影,常常要等兩三年才有效果,煙農使用有機肥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足。”
“煙葉用煤烘烤,質量更有優勢,但不少煙農為降低投入,喜歡用獲取成本更低的柴火。”
圍繞土壤改良、保護植被,湖北煙區開展了多種嘗試:
恩施州在“清江源”科技園區集中流轉土地5000畝,期限50年。大面積、長期限、有經營權證的土地流轉,為園區煙農開展輪作、套作,使用有機肥等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恩施州利川市大力發展有機肥生產,加大有機肥使用。該市金葉生物有機肥專業合作社由柏楊煙農專業合作社、汪營煙農專業合作社、元堡煙農專業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共同發起建立,生產、銷售以煙草秸稈為主的生物有機肥。僅今年上半年,該合作社就已生產有機肥6900噸,其中供應利川市煙田使用4800噸。
十堰市局(公司)購進綠肥種子150噸,可滿足5.2萬畝煙田的種植,使用生石灰210噸,對偏酸性土壤進行改良,提高了煙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宜昌市興山縣合理配置榛子鄉土地資源:1/3種煙、1/3種蔬菜、1/3種糧食,為輪作提供土地資源保障;另一方面,鼓勵依靠自有土地種煙的煙農使用有機肥改良土壤。
實踐出真知。在湖北省局(公司)煙葉處看來,治理土壤酸化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即“修復”與“保育”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因此,對酸化嚴重的區域,他們采取“修復”措施,如使用石灰、白云石等,但長期使用會對煙區土壤造成危害,所以必須控制石灰使用的量和次數;對于潛在酸化的區域,他們采取“保育”措施,主要包括調整肥料結構、有機肥與石灰配合使用、輪作、種植綠肥等。
針對植被保護,十堰市局(公司)大力推廣“以煤代柴”烘烤。他們按照“市里出一點、縣里籌一點、農戶拿一點”的“424”模式(即市煙草公司補貼40%、各縣級政府補貼20%、煙農承擔40%),對煙農用煤烘烤進行補貼,使煙農的烘烤成本每畝比原來用柴節省了49.2元,大大提高了煙農用煤烘烤的積極性,保護了煙區生態環境。
“在哪種煙”不僅事關土壤質量、植被資源等“硬環境”,也牽涉“軟環境”——
公共關系與產業前景
某城區一年的財政收入為3億元,煙葉稅收僅為60萬~90萬元,所占比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