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引:近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學院講故事,非常打動人心,令人震撼,深受教益。煙草企業要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也要學會講故事,弘揚文化,提升價值,促進發展。
其實,任何一個企業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完美的故事,或勵志、或充滿溫情、或蕩氣回腸,但不管是哪一個類型,都必須要真實,能夠用手摸得到,還要讓聽到看到的人永遠傳頌,這頗需一番功夫不可。但一些聲名遠揚的故事,或許能夠讓我們從中發現一些什么。
企業故事不論來自于創業者還是來自于普通員工,首先要真實。只有真情實感的故事,才能被更多的人傳頌,才能彰顯企業的文化,才能帶有強烈的區別于其他企業的文化基因。比如,臺灣第一家紡品牌情定法拉就流傳著這樣的故事:1645年,當時荷蘭聲名顯赫的紡織業商人瓦爾斯帶著獨生女兒法拉(Fala)遠涉重洋來臺灣開設紡織工廠。歷經數月航行,法拉患上了瘧疾,瓦爾斯將女兒放進竹筏,順水漂流,后被漁民陳裕源救起。為了感謝陳裕源,瓦爾斯將他帶入紡織行業并委以重任。陳裕源和法拉日久生情,但瓦爾斯卻極力反對,并把女兒帶回了荷蘭。心灰意冷的陳裕源輾轉奔赴南洋,創辦情定法拉家紡品牌以紀念法拉。上世紀中期,他的后人將工廠遷回臺灣時發現了陳裕源寫給法拉卻沒有寄出的信箋。隨后,他們到荷蘭去尋找法拉的后人,但并無下落,直到有一天,他們終于收到從荷蘭寄來的法拉當年的一本古舊的羊皮日記和一雙黃色的定情木鞋。情定法拉這個凄美的故事,讓無數消費者為之動容而對它情有獨鐘。
除了真實外,企業的故事必須得能夠摸得著。也就是說,它不僅具有趣味性,通俗易懂,而且就發生在企業員工的身邊,讓員工感覺到是自家人的事。例如,惠普公司在慶祝公司成立50周年時,就請路易斯為其創建公司歷史文獻。路易斯從第一線員工到高層主管身上,搜集到了一百多個口耳相傳的惠普故事。其中最為員工所熟悉的,就是比爾休利特(BILHEWLLET)與門的故事。惠普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比爾休利特,發現通往儲藏室的門被鎖上了,休利特身上并沒有鑰匙,所以他就用小螺絲刀將門鎖撬開,然后在門上留下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此門永遠不再上鎖。這個故事告訴所有的惠普人,惠普是重視互信的企業。
一個好的企業故事,除了真實、可觸摸,還要被外界和員工永久傳頌。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講述企業經典故事,在向企業人和社會公眾傳遞企業理念方面,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這里必須要提一下杭州的胡慶余堂,說起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懸掛在其店堂的戒欺匾額。說到戒欺匾額的由來,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次胡雪巖派傭人去葉種德堂抓藥,取回后發現有幾味藥已發霉變質,于是派人前去調換,誰知藥沒換成反被其伙記嘲諷:本店只有這種藥,要好藥,請你們胡先生自己去開一家藥號。胡雪巖聽后大怒,并立志開一家比葉種德堂更大的藥店。光緒四年,胡雪巖的胡慶余堂落成并正式開業,但他沒有忘受欺之恨,于是親自撰寫了這塊戒欺匾額。此后,胡慶余堂在大江南北聲譽鵲起,于是就有了南有慶余堂,北有同仁堂一說,而胡雪巖本人也被譽為江南藥王。盡管歷經風雨、幾度易主,但可以說,戒欺是胡慶余堂恪守了130多年的最核心的企業經營理念之一,這一理念得以傳承,靠的就是歷任主事者講述的這個故事。
如今,面對推進“卷煙上水平”戰略任務的新形勢,煙草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學會講故事。而且所講的故事必須真實,能夠摸得著,被外界和員工永久傳頌。比如,中華品牌,60多年來,“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使中華品牌成為“國煙”,這個傳奇故事就令人感動,令人欽佩。煙草企業要做大做強品牌,就要向中華品牌學管理,學文化,“愛我中華”,實干創新,追求卓越,把國產卷煙的質量、營銷、管理、文化、形象等方面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開辟新天地,創造新成就,實現新跨越,為行業持續協調共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