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引:隨著行業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行業文化建設的重心已從文化的自覺建設,轉入文化的自強管理、自信提升。在文化自覺建設階段,行業上下以“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的行業共同價值觀為核心,建立健全了企業文化架構體系、視覺識別體系、行為規范體系及評價體系,打下了堅實的企業文化體系基礎。而行業文化在從自覺建設轉入自強管理、自信提升中,是以文化價值、理念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全面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之中的運用,也是以文化價值、理念指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科學實踐,同時也是企業文化從“認知”,到“管控”,再到“習慣”的漸進過程。在這一漸進的過程中,提煉提升后的企業文化體系的觸角會再次延伸至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此實現企業文化的提升。因此以“文化之名”推廣各種活動、開展各項工作,形成常態。
對此,要警惕行業文化建設標簽化,即一味地給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貼上文化建設的標簽,言必之“文化”,卻有名無實,空有文化之名,而無文化之實。而警惕行業文化建設標簽化的對策之一,是正確看待文化建設的繁簡之狀,理性對待,積極作為,大力行文化建設之“節奏”:培育氣節,把好環節,注重細節。
文化之名的盛行
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之中,又流溢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之上。企業文化在看似無形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事實上,企業文化不僅在企業容易被看得到的地方存在著,也存在于企業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而當企業文化大熱時,“口號文化”往往便會悄然盛行,即企業文化出現標簽化現象: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言必之“文化”,習慣性地把企業的一些現象歸結于“文化”,認為是文化在背后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甚至于主觀性地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部分現象,與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價值相關聯,簡單地畫上等號。
殊不知,在這劃上等號的過程中,犯下了諸多的邏輯錯誤:首先是以偏概全,即習慣性地把看似與企業倡導的文化價值、理念相符合的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現象視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主流,對于與企業倡導的文化理念不相符合的現象,卻忽視之。且不論與企業倡導的文化價值、理念相符合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現象是否代表了企業的主流,這種以偏概全的視覺角度,影響了企業的決策、組織與執行,導致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看不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另一種現象,客觀性不強,容易導致企業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文化興奮中,進而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經營管理決策。嚴重者,導致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主流轉化,企業所倡導的,被一味地在“口號上”迎合,卻忽視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與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價值不相符合的但卻客觀存在的問題。當問題的累積,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并長期累積時,便會導致企業主流的轉化,讓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主流實際轉向與企業所倡導的的文化理念、價值不相符合的一面,與企業所希望的、所倡導的,相背馳。
其次,是企業文化理念、價值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現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要讓企業文化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必須是以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價值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實踐起著指導的作用,換言之,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價值是“因”,而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現象是“果”。如果沒有這種必然的因果關系,以文化之名而推行的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更多的是一種巧合,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聯系,是“玩文字游戲式”的聯結。很多時候,企業缺乏正確的理念指引,卻會產生與企業理念、價值相符合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就此說明是企業的文化管理實踐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由于文字語言的張力與表達的空間,容易讓人把現象與理念“生搬硬套”地牽合在一起,甚至達到一種看似“無縫地對接”。這種“生搬硬套”的牽合或“無縫地對接”,對于文化建設更多的只有傷害,因為往往導致企業陷入了“文化自滿”的狀態,把本不屬于文化建設之功的事實、現狀歸因于“文化”,進而導致了“文化之名”的進一步盛行,形成文化的空談,言必之“文化”,卻忽略了文化之行的重要性,導致文化之實的虛化。
文化之實的虛化
很多時候,當企業津津樂道于企業的“文化之名”時,因為自滿,會在看得到的地方,過多地關注“文化之名”的盛行,而導致企業忽略了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而且文化標簽化的泛濫與盛行,進一步減弱了這些不易被看到的地方的表達空間,造成企業內部主流文化陣地的缺失、不完整,企業所提倡的、所津津樂道的,卻與實際不相符合或有所偏差,不易被看到的地方的意見表達不能正確上傳,導致文化信息的滯塞。換言之,文化的標簽會把原本屬于他們的表達空間給封閉。
文化之名的盛行,過于牽強附會地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現象與企業文化管理實踐相聯結,會導致企業單純地談文化之名,進而讓文化之實虛化。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出現的與企業所倡導的文化價值、理念相符合的情況,如果不是企業將提煉提升的文化理念、價值,有意識地運用現代的管理手段,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所出現的現象只能說明企業文化在自覺建設階段中,企業所提倡的文化理念、價值是有其特定的企業內部土壤的,是從其自身的優秀文化基因提煉提升的。這只能說明了企業在文化自覺建設階段,客觀地遵循了文化建設規律,能從企業內部實際出發,提煉提升企業的文化理念體系。但文化的自強管理與自信提升,關鍵的是要對企業的文化基因進行“改造革新”,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承”,既要把優秀的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更要把立足于未來的優秀文化基因,融入企業現有的文化基因中,有意識地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價值觀塑造以及理念的提升。唯有此,才能真正算得上邁入企業文化管理的階段。
文化之行的“節奏”
在文化之名盛行的情況下,要避免文化之實的虛化,是要以務實的態度,正確看待文化之行的繁簡,把握好文化之行的“節奏”,培育好文化價值的氣節,把好文化融入的環節,注重文化評價、監督、執行的各種細節。
具體而言,這幾年,行業為全面推動“卷煙上水平”,圍繞提升一流的企業管理水平,全面導入了全面預算、對標、貫標等現代企業管理工具。作為現代企業管理常用的工具,全面預算、對標、貫標是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但把這些現代的企業管理工具與企業文化建設相連結,必須是在管理手段導入初期,便具有了文化意義上的審視,唯有此,才算得上,是借企業現代管理工具,推企業文化管理之要,謀文化之實。這樣的文化融入管理實踐,才不會導致文化之實的虛化。
對于如何判定文化意義上的審視,則關乎文化價值、理念植入的程度與成效,也是正確把握文化之行的“節奏”的內涵及應有之義。首先是從文化意義上的審視,應當立足于把文化的價值、理念視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準則的信仰,即能把企業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作為一把“價值的標尺”,去衡量、判斷,并能依據該“標尺”,大膽地做出取舍,對不符合的,堅決地予以改造、摒棄。要讓這種審視,發自企業內心,不容置疑,要類似于培植企業的信仰,不輕易動搖,能讓企業廣大員工堅決地維護,從而在企業內部培育形成一種信仰的氣節。
其次是要有意識地對現代管理手段進行革新設計,任何的現代企業管理工具,都不是只有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并不是只能生搬硬套的導入、貫徹,而是應該帶有一種文化價值、理念指引式的引用,即把文化價值的目的性帶入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中,改造式地運用,批判式地導入,對其中的一些細節進行必要的改造與設計,以期更好地為企業所用,而不是盲目、全盤地接受。
第三,是要有科學的評價與嚴格的監督。任何的文化管理實踐,應當都要有一個持續改進的循環機制,來對過程與結果進行實時的監控與評價。這種評價與監督,要從文化的價值、理念出發,來評價成效的大小,對于與文化價值、理念不相符合的部分,堅決不打折扣。這種嚴格的監督與評價,對培育企業的氣節,至關重要,唯有將氣節的培育融入制度設計中,才能實實在在地發揮影響力。同時,嚴格的評價與監督,要引導企業、廣大員工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對文化之行細節的關注上,從細節抓起,以良好的事后監督、機制保障、制度指引,實實在在地實現文化建設的成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