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山間的霧氣還未散去,峰溪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燈已經亮了,駐村第一書記楊榮勛將最后一份耕地流出整改報告發送給鎮黨政辦,在他身旁,一本駐村日記靜靜地擺放在案頭,宛如一位無聲的見證者,默默記錄下這位70后干部扎根深山的第153個日日夜夜。
“朋友圈書記”解鎖流量密碼
2024年秋,楊榮勛初到陜西省旬陽市白柳峰溪社區,這位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書生”并沒有立刻贏得村民們的信任。此時村里的面粉作坊積壓了五千多斤自產面粉,作坊主李希生滿臉愁容地蹲在門檻上悶頭抽煙,無奈地嘟囔著:“山外人都吃精面,誰稀罕咱這土疙瘩一樣的面粉。”然而,楊榮勛卻在這看似滯銷的面粉中捕捉到了鄉村振興希望之光。
此后連續三天他都舉著手機專注地拍攝著:飽滿的麥粒被一點點研磨成細白的面粉,簌簌落下的麥粉被快速地裝入布袋中......到了深夜,別人早已進入夢鄉,他還在研究短視頻制作技巧,將“深山自磨麥香”的故事剪輯成了15秒短視頻。凌晨兩點,他在朋友圈發出了這條動態,沒想到竟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傳播裂變......“130多個訂單!”李希生對那個沸騰的清晨仍記憶猶新,楊榮勛帶著駐村工作隊用舊課桌搭起臨時發貨區。當運面的車開進村時,李希生給面袋子系上紅綢的手都激動得微微顫抖:“這面,終于走出山旮旯了。”
山坳尋水解困潤心田
楊榮勛辦公桌上放著一本深藍色的筆記本,村民們稱它“解憂秘籍”。打開筆記本,每一頁都詳細記錄著村里的點點滴滴:11月17日,甘溝蓄水池滲漏點標記圖;12月12日,五保戶郭大爺申請住敬老院......
2024年冬,連續五個月沒下過一場透墑雨,社區水源地的山泉井水位不斷下降,眼看著就要見底了,村民生活用水出現嚴重短缺,地里的莊稼也因缺水枯萎了,楊榮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趕緊找到新水源!”他帶著駐村工作隊第三次進山尋水。白天,陽光透過稀疏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一到晚上,寒氣直往骨頭里鉆,他們打著手電筒,在黑夜里摸索著走,走了一整天,大家的體力都已接近極限,就在這時,楊榮勛發現不遠處的山坳間有股泉水,他連忙走上前,蹲下身捧起泉水:“找到啦!村里的水又續上了!”
黨建引領開啟破局之道
“基層黨組織既要接天線,更要接地氣。”在楊榮勛的駐村日志扉頁,這句話被他用紅筆重重標注。
秋收時節,耕地流出整改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楊榮勛帶著衛星圖斑走遍了每一塊問題地塊。他在地頭召開“板凳會議”,耐心的給村民做思想工作:“老叔,這塊坡地復耕后種上苞谷和黃豆,既能守住咱們的耕地紅線,每畝能增收700塊,國家每畝還有200塊錢的補貼,可比撂荒劃算多了!”他給村民算的是政策賬,更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賬。當最后一塊撂荒地種上苞谷時,當初反對聲最大的村民任登軍悄悄送來一籃土雞蛋:“楊書記,跟著國家政策走,咱們飯碗端的穩,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爭先進位”評比欄在黨員活動室的文化墻上格外醒目,在楊榮勛的帶動下,支部引進“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機制,把合療收繳、環境整治等任務轉化為13個“微項目”由黨員承包實施。年輕黨員夏如松承包“銀發課堂”后,教會了村里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如今,老人們都能和外地的子女視頻通話了。
在楊榮勛辦公室東墻上掛著一面錦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八個金字熠熠生輝,旁邊是留守兒童用彩筆繪制的“楊叔叔畫像”,稚嫩的筆跡寫下:“長大后我要成為您這樣的人。”當問及駐村工作的“考核標準”時,楊榮勛打開手機相冊,里面是276張珍貴的照片,有敬老院里郭大爺打太極拳的身影、有孩子們追逐嬉鬧場景......一張張照片組成了一幅充滿溫情的“民生畫卷”。“組織考核用數據,老百姓打分用人心。”他望向窗外新硬化的村道,那是他用腳印丈量出的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楊榮勛(右一)正在脫貧戶張世忠家中回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