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浙南群山間的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飛云江支流穿村而過,串起竹海、梯田與古村落。這份“山水人文寶藏”,曾困于高山難題:用水、出行、防火受限,楊梅“采摘易、運輸難”,村集體經濟無穩定財源,好資源成了“看得見用不好”的遺憾。
近年來,為助力文成縣鄉村振興,浙江中煙錨定“精準施策、長效賦能”方向,通過基礎設施升級與產業生態培育“雙輪驅動”,推動幫扶成效實現多維突破。
一縷春風潤民生——織密水、路、防火“安心保障網”
“以前旱季挑水要走半里地,雨天土路一身泥;現在龍頭一擰水就來,出門護欄水泥路,夜里路燈亮滿地!”文成縣鰲洋村村民說起如今的生活,語氣里全是藏不住的踏實。曾幾何時,用水、出行、防火是“老大難”:旱季村民吃水、灌溉靠天;“梯步路”難行,楊梅靠人力挑運;防火設施薄弱、安全保障跟不上。
民有所需,助有所應。針對以上難題,浙江中煙逐項破局:為鰲洋村、南川村建蓄水池、鋪輸水管、修灌溉管,解決“挑水苦”問題;在鰲洋村拓機耕路、硬化路面,把“梯步路”改成電瓶車能跑的“楊梅運輸專線”,運輸量翻三倍多,南川村也添了回車道和護欄,保障出行安全;防火安全方面,為鰲洋村修筑避災圍墻、硬化應急場地、安裝路燈,夜間行車“零事故”,實實在在織牢了“安心保障網”。
圖為南川村操作道。徐也婷/攝
兩縷春風潤產業——打通山里鮮“出山增收路”
圍繞“楊梅為主、多元補充”的產業布局,浙江中煙搭起“基地+運輸+銷售”全鏈條幫扶網。聚焦鰲洋村1700畝東魁楊梅種植基地的“運輸痛點”,專門修建1294㎡田間操作道——以往農戶要背著竹筐運楊梅,如今電動車能直接開到果樹旁的操作道上,摘下來的新鮮楊梅裝筐就能走。
效率提上去,收益也跟著漲:楊梅新鮮度有保障,收購價從每公斤8元漲到12元,村民戶均一年多賺6000多元,徹底告別“好果難運、鮮貨賤賣”的困境。
除了幫楊梅“加速出山”,浙江中煙還為其他農產品拓寬銷路:通過工會定向采購,三年間累計采購206.4萬元的高山金絲皇菊、土蜂蜜,讓山里鮮都能穩穩踏上“出山增收路”。
三縷春風潤財源——培育集體經濟“長效收益”
“以前村里想給老人發袋米、添個物件,都得攥著空賬本發愁,集體賬戶沒個‘活錢’,啥實事都干不痛快!”鰲洋村魏書記揉著賬本滿是無奈。為了讓村集體有筆“穩收入”,村干部們盤算著將李井安置小區80.46平方米的全新物業用房進行出租,卻對業態、租金沒底。
浙江中煙第一時間去現場調研考察,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你們有想法、肯實干,我們肯定全力支持!”隨后村集體拍板拿下物業,按經營需求改造,空蕩蕩的屋子很快變得規整實用。
沒多久,一位義烏的跨境電商老板主動找上門,在實地看過物業后,他當即敲定:“這里位置好、硬件全,太適合貨品分揀和臨時倉儲了!”現在,這位義烏老板已租下物業一年多,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而村集體也靠著每年8000元的租金,多了個實打實的穩定收益源。
圖為鰲洋村蓄水池。吳盛龍/攝?
如今的文成縣,滿是碩果:民生春風拂去“挑水難、行路險、防火安全難”,產業春風帶旺“楊梅出山、農品增收”,財源春風扎牢“集體增收”根。三縷春風浸潤間,山水更靈韻,這份真情幫扶讓文成這片人文厚土,迸發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