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煙并非全然是一種個人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抽煙經常被當作一件純粹個人的事情,雖然這種觀念偶爾會遭受抽煙帶來的外部性問題的沖擊,但由于很少有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分析,使得抽煙被當作一種社會行為的觀念發育的極為遲緩。這種局面的存在,毫無疑問會讓我們對抽煙這種行為的認識顯得片面或過于膚淺。
將抽煙這一行為看作是社會行為,首先有必要說明其社會性所在:社會性構成對抽煙行為進行社會學分析的基礎。筆者認為,抽煙不僅僅在外部性上造就了其社會性,而且從抽煙行為背后的“面子”觀念、角色期待、人情社會的交往邏輯以及人們基于年齡和性別變量“差別化對待”煙民等方面來看,也充分說明了抽煙行為的社會性。
老調重彈:抽煙的外部性
“外部性”大概是為很多人所了解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它又被稱作外差效應或溢出效應,用來指涉某一個體或群體的行為與決策會對其他個體或群體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或是帶來利益的增加,或是帶來利益的損害?;趯Τ闊熜袨榈摹柏撏獠啃浴闭J知,許多國家紛紛出臺了禁煙的法令與條款、規定。比如,我國2011年3月出臺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增加了“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規定,巴西2014年5月頒布了“全國禁煙法令”,禁止市民在全國各大封閉公共場所內進行吸煙。
抽煙行為的“負外部性”主要是從二手煙的危害來界定的,按照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二手煙是吸煙的人所呼出的氣體和香煙本身燃燒時的煙霧的俗稱,包含4000多種物質,其中包括40多種致癌物質,如被不吸煙的人吸進體內,亦可能和氡氣的衰變產物混合一起,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抽煙不僅會對抽煙者的身體帶來傷害,而且其對他者享受清新無煙的環境的權利造成了侵犯,增加了“無辜者”健康損害的風險。正是基于外部性的認識,抽煙行為初步被賦予了“社會行為”的涵義。
贈煙行為:一根煙的“難以承受之重”
如果說在獨處的環境下,抽煙更多的是個人借以滿足諸如“散悶” “煙癮”等方面的需求和欲望,那么,或者可以說,在存在著互動的社會情境里面,個人抽煙就具備了社會性特征。一方面,在社交場合,相互贈煙被看做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與之相配套的是遞煙的一方為接煙的一方點煙;另一方面,香煙作為一種有價格標識的商品,會在香煙本身的價值之外被人為地賦予符號性價值,進而,在贈煙的這一系列動作之中,會出現基于價格差異之上的符號分等,并成為個人判斷是否能獲得面子的依據。
首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作為一種分享的象征,將自己所占有的東西(此處指香煙)分享給他者是對他者尊敬之情的宣稱。從分享的社會功能來看,分享是一種友好、大度、合作、尊敬、喜愛等情感和態度的行為表達,這種行為會給他者帶來親切感,并由此拉近或是消除互動主體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下一步的互動做“儀式”上的鋪墊。一般而言,在日常人際互動中,出于對對方意愿的了解和充分尊重,人們會在贈煙之前詢問對方是否存在抽煙這一行為習慣,以避免出現“無意的禮貌性冒犯”。當贈煙之前的詢問得到來自對方的回答之后,贈煙者方才作出是否贈煙的決策,并視其地位和在某種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來以主動點煙的行為表達尊敬或突出對方(或某段關系)的重要性。
其次是,香煙作為一種被分享的“禮物”,其本身是具有價格屬性的商品,且在價格差異的基礎上,人們形成了對香煙的“貴賤之分”。這里所說的“貴賤之分”實際上了是人們賦予了香煙符號價值的內涵,而符號價值的等級序列則是主要依據其價格的高低不同。一般來說,高價香煙代表了贈煙者的“高消費能力”。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具備所謂的“高消費能力”,而是將位于或接近于符號價值金字塔頂端的香煙工具化為印象整飾的手段。從動機上看,大概有如下幾種可能:高價煙在生理意義上的抽煙體驗方面優于低價煙;利用高價煙來宣稱自己的消費能力或“品味”,贏取情景中他者的稱羨和關注;用高價煙來獲取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利用高價煙“縮短”與對方之間的差距,營造單維度或稱之為虛假的“近距離感”(對于社會學研究中的階層分析,是否也可以考慮將人們的日常消費品等微觀層面的內容納入到研究框架之中);迎合對方的地位或品味,獲得對方的認可和好感,暗示自己對對方的尊重和重視。
對于生理性的抽煙體驗,本文不予說明。在上述五種可能性中,第二三種更多地反映的是日?;又小懊孀佑^”問題。在翟學偉看來,面子是顏面和面目的轉喻[3]。面子蘊含著角色期待和印象整飾兩個方面。對于個人的抽煙行為,既有社會對男人角色的要求和期待,也有個人為了表現自身“男子漢氣概”“酷帥”或“個性”(對女性也是如此)的成分;既有互動過程中的“他者期待”,也有贈煙者自身對爭取積極印象(個人主觀理解)所做的努力。后兩種可能性則是另外一種假設,即如果在抽煙行為上將人情、面子與權力置于同一個敘事邏輯和語境之中。 “贈煙—接煙”完成了一個臨時性的人情往來,在這個人情往來的過程中,贈煙者付出了香煙和自己的低姿態(迎合對方的品味或期待)或對對方的尊重情感(香煙符號價值的高低以及相配套的點煙行為),接煙者則回饋給贈煙者以同樣的尊敬,并表現出借用自身“權力”和資源的可能性。
差別化對待:對抽煙行為的綜融性評價體系
煙民是一個分化程度較高的群體,既有年齡的差異,也有性別和職業身份的差異。群體內部的分化帶來了人們對待不同身份的煙民的態度和行為差異,即對不同煙民的差別化對待。譬如:青少年煙民、女性煙民、學生煙民、低收入者的香煙高消費等群體和行為總是會遭受到主流價值的批評或質疑;甚至,一個人的體貌特征也會被整合到對個體抽煙行為的評價體系中去,例如人們會對一個健壯男人的抽煙行為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對于一個其貌不揚或是溫文爾雅的人的抽煙行為則會以類似暈輪效應的方式來斷定其品行的低劣。
由此可見,基于身份和角色差異的抽煙行為評價體系,并不是一種單純評價抽煙行為的體系,而是囊括了其他關聯因素,是一個“整合性的框架”。這種所謂的“整合性框架”雖然從個體的年齡、性別、職業等類型身份著手,但在實質上是考慮了個體層面的經濟(個人收入)、體貌、性別、年齡等因素和社會層面的地位、階層、角色等條件。而且,這種評價體系經常會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地將煙民劃歸到某種類型,斷定該類型的人應遵循某種行為標準,賦予其特定的角色期待,當期待的行為沒有出現或者出現不在期待行為行列的其他行為的時候,更容易對煙民形成負面的評價。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