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在日常宴席中,卷煙始終是一種最常見的消費品。當然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宴席,卷煙消費量各不相同,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在同一時間段、同地方且同類的宴席中,卷煙消費量往往差別也比較大,這又是咋回事呢?
案例:
最近,筆者老家附近有兩位鄰居家先后不幸有人去世。為敘述方便,不妨成為甲家和乙家。甲家逝者是一位年滿90歲的老人因器官功能衰竭而亡,乙家則是一位65歲的男主人因長期腎衰,一天晚上起夜時不慎摔跤加重病情而亡。這種宴席在當地都屬于白宴席,據了解他們倆家使用的煙都是普皖(15元/包),其中甲家消費172條,乙家消費113條,相差近60條。那么為何兩家卷煙消費數量相差如此大,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呢?筆者帶著好奇心進行了一番調查,得知其中因素有很多。
一是與逝者年齡因素有關。白宴席對于家屬來說,總體承受的是悲痛心情,家屬情緒低落,郁悶難過。當然如果逝者年逾80歲以上,本地人認為于逝者屬于解脫病痛折磨,算得上是一件喜事,俗稱為“白喜事”。人們會勸他們親屬換個角度去思考而節哀,因此在操辦宴席時,幫忙主事的人也會放開手腳,開支方面不會過分顧忌什么。但是如果逝者年齡較輕,那么對于他們的親屬而言心中是難舍惋惜的,是無限悲痛思念的。在操辦宴席時,幫忙主事的人會顧忌家屬心情,開支方面有所控制和節約。例如上述兩戶人家,甲家去世的90歲高壽老人,而乙家去世的則顯得相對年輕得多。因此,這是影響兩家最終消費卷煙量差別的因素之一。
二是與家庭條件有關。縱觀這兩家,甲家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經濟活絡,乙家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其中甲家老人的兒子從事白酒批發生意,這些年賺了一些錢。其兩個孫子,一個在市區法院工作,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算得上經濟條件優裕的家庭,因而消費時大家沒有顧忌。而乙家逝者還有個孬子哥哥,需要人照顧。逝者兒子書讀的不多,常年在外打工,沒有賺多少錢,而逝者生前不僅不能干活賺錢,而且還要經常花錢透析。數年前蓋的一幢房子二樓至今未裝修,看到他家的實際情況大家都心生憐憫,盡量節約開支,這是導致卷煙消費量不同的一個原因。
三是與操辦時間有關。甲家由于去世是高壽老人,因此找來道士念經做法,喪事前前后后大辦三天半。而乙家因逝者年齡較輕,只找道士簡單操辦兩天就結束了。比甲家少一天半時間,這要節省許多煙。實際上無論是宴席,操辦時間長短是影響卷煙消費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對于經濟拮據的人家,一定要事先做好合理安排,時間能緊促一些盡量緊促一些。而對于家境較寬裕的,則可依家屬要求安排。
四是與操辦方式有關。操辦方式也是影響卷煙消費的不可忽視因素。這里操辦方式主要是指伙食問題,一般來說現在農村操辦喜宴做飯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種是自家購買菜請鄰居幫忙燒,顯然這鄰居純屬幫忙,不需要開工資,但每天都要給一包煙和一條毛巾;第二種是請專職上門燒飯的人,他們自帶桌椅、材料、餐具、灶具等,這樣一般只需要事情結束后結算費用,并給一包煙和一條毛巾即可;第三種是去飯店就餐,這需要開席時餐桌上的煙,酒店人員則無需給煙。因此第一種形式額外花費煙相對多,第三種最少但花錢較多。甲家選擇的是第一種形式,乙家是使用第二種形式,無疑甲家會多消費一些煙的。
五是與主事的人有關。很顯然,主事的人態度如何也是影響卷煙消費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甲家乙家雖相隔不遠,但屬于不同生產者,在操辦整個喪事過程中是由不同的兩個人主事的。甲家主事人其妹夫在當地開了一家零售店,或多或少存在親情照顧因素。主事人在操辦甲家的喪事時,極力推薦煙酒等商品都在其妹夫家零售店購買,所以購買煙酒時,內心是想多一些更好,買得多自然就消費得得多。而乙家的主事者,人忠厚老實,處處為家屬著想,能節約盡量節約,能不用的盡量不用,由此導致兩家最終卷煙消費量有差別也不能理解了。
六是與親友數量有關。再者親友數量多少是影響卷煙消費量的一個至關重要因素。甲家是大戶人家,親朋好友多,每餐開席時大概都在15桌以上;而乙家相對來說親朋好友少,每餐開席時基本在10桌左右。就餐時一桌按兩包煙計算,一條多3條煙。在加上親友回禮及費就餐時消費的卷煙,自然而然比乙家多出許多。因此親友多,宴席一般辦的會熱鬧一些,接受禮金多一些,花費也自然多一些,情有可原。親友少,宴席自然冷淡一些,接受禮金也少,花費自然少一些。
縱觀以上兩個同類宴席卷煙消費情況,給卷煙零售戶一些啟發,無論城鎮還是農村,紅白宴席卷煙消費需求量大,因此這類商機如果能夠爭取必須盡量想辦法爭取。當然對于不同人家的情況,在卷煙經營方面要盡量依據不同情況合理做好安排,可做適當引導。尤其是紅喜宴,要善于做好引導,挖掘客戶潛力,力爭在檔次上,在數量上都能達到理想狀態。而對于白宴席,在盡量尊重家屬或委托人意見,既不要為難家屬,同時也可多了解一下其家庭具體情況,對有消費潛力的客戶應做適當引導,力爭擴大其消費潛能,以促進卷煙銷量提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