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發秀,不夸張地說,在織金縣城,有70%以上的人都知道她。作為織金縣業余老年文藝隊隊員、老年大學器樂、彈撥、胡盧絲班的班主任,家里家外,鄰里鄉親,健談,好客的她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都親切地叫她朱嬤,縣城里誰家開業慶典都少不了她們,加之肩負著對家庭、兒孫的照顧,這個奶奶級的老年文藝者簡直是忙都忙不過來,所以,在計劃對朱發秀進行專訪前,我通過電話預約,按約定時間來到了位于織金縣金南路的家中。
說起往事,那個年代的事歷歷在目,促膝交談中朱發秀感慨中略帶幾分自豪,1982年,在全國大辭退中,剛滿30歲的她與其在車隊上班的愛人先后退了下來,拿著共計320元的退職金,面對著幼小的兒子,一家三口今后的生活怎么辦?俗話說:“遇到困難時,聰明的人總是會積極想辦法,只有傻子才會不斷給自己找借口”,性格開郞的朱發秀當時想到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想辦法尋求家庭發展方向,與愛人商量著順應了當時流行的一種說法:“窮人要喂豬,富人要讀書”,于是,勤勞的夫妻二人用退職金開始了離崗后的第一次創業———養豬,但由于沒有經驗,連續幾次都以失敗告終,拿著手頭僅剩的28元錢,正當夫妻二人不知下一步該怎么辦時,織金縣得到了優先發展奶牛生產的指標,憑著一股不怕輸的韌勁,又東拼西湊了點錢,轟轟烈烈投身到了奶牛養殖的行業中,幾經周拆,受多方因素影響,又一次失敗了,但此時的朱發秀一家并沒有被接二連三的不順利嚇倒,而是又憑著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上的熱心和細心,在織金成立縣委賓館時,因夫妻二人積極響應國家“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三個就多了”的計劃生育政策,被優先安排在賓館詢問處上班,負責對外介紹“打雞洞”及推介當地特產、小吃,進一步拓寬了她接觸、認知外界的機會,憑著敏捷的思維,開始試著經營本地土特產,也因此成為了織金縣第一個將地方特產土制沙鍋上柜銷售的人。
提起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卷煙經營,朱發秀如數家珍式地開始描述一幕幕歷程,從1983年開始經營卷煙,從9分錢一包的“經濟”開始,到“朝陽橋”、“藍雁”、“325”以及后來的“圣火”、“白馳”,再后來的“長征”,現在的“貴煙”系列……,從坐店銷售、訪送一體、訪送分離到現在的網上訂貨、網上結算,伴隨著煙草企業的成長,不知不覺朱發秀已與煙草結緣30載,在多次開展的客我互動活動中,通過客戶經理楊艷的推薦,朱發秀成為了客戶代表首選,說起兩年前參加卷煙營銷部組織的客我聯誼會,由客戶經理和朱發秀合演的《指導客戶參與新商盟網上訂貨》方言劇表演,舞臺上朱嬤那嫻熟自然的一舉手一投足,流暢的二胡表演,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與煙草企業互動的增多,朱發秀經營卷煙越發顯得得心應手,在客戶經理的指導下,實現了銷售利潤最大化。經過多年的打拼,她經營的煙攤也從30年前一個自制手提式小煙箱,發展到目前上柜品牌達到了60余個,單條值達到了120元/條左右,銷售卷煙占到了每月店鋪總贏利額的60%以上的規模,在織金城關新華南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卷煙零售形象店。
當談到過去30年前那個年代的業余生活時,理理額頭上已漸漸泛白的頭發,朱發秀站起身來指著墻上鏡框中有些發白的照片興奮地說:“因為條件的限制,我們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的年輕人,經濟條件好,什么旅游呀、打麻將呀……,我們那個時候首先要找錢養家,閑暇時就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習琴、棋、書、畫,要不就是跑步鍛煉,打打羽毛球、藍球……雖然苦點累點,但真的是讓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受益匪淺,就像那一首老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迎著那長征路上戰斗的風雨,為祖國貢獻出青春和力量,啊,親愛的人啊攜手前進,攜手前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陽光……”。看著朱發秀唱著這首老歌時那滿臉幸福滿足的笑容,和她緊接著從里屋拿出來的一本本已略顯陳舊的榮譽證書,我不僅對她贊嘆起來,當看到那張為兼顧好卷煙經營、參加縣里組織的活動、照顧孫女而特意安排的作息時間表:周一、周二上午打羽毛球,周三下午音樂一班唱歌,周四下午上彈撥課…….。再看看花甲之年還精力旺盛的她就不覺得奇怪了,臨走時看著她身邊懷抱孫女微笑著的老伴,我感受到了一個平常老百姓平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