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在2014年國家局工作報告中,通篇未見“文化”二字,讓人不禁發問:煙草行業文化建設似乎歸于沉寂?
實則不然。以筆者愚見,行業在工作報告中所提及的“五個形象”,即是對行業當前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從企業文化的結構來看,“形象”似乎只是企業文化的外表層,即隸屬于物質文化的范疇。但一方面,在行業近幾年以“兩個至上”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塑造中,精神文化已深入人心,既然已扎根,則是希冀“開花結果”,因此檢驗文化建設成效的衡量標準,則更加地集中于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等文化的外層結構中,畢竟企業文化需要一種由里及外的張力,以精神文化的內涵來充盈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另一方面,關注企業文化的外表層,可以倒逼企業文化內核——精神文化的提升,是以更加務實的角度和方法,來抓住當前行業文化建設的要領。
換言之,這是當前行業文化建設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一、企業文化建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每一個明確提出企業文化建設任務的企業組織,對企業文化都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這種理想主義色彩一方面,表現為企業希望自身的文化“夠美”,能緊跟時代,緊跟潮流,新鮮、時髦、大氣,體現為企業在提煉核心價值觀等企業文化理念時,或多或少帶有感性的色彩,大多傾注了大量的心力,執著于企業文化理念的文字表達。這或是為提煉緊貼企業實際的企業文化理念,也或是帶有一定“附庸風雅”成色的“做作”。畢竟在當前企業文化建設亦是企業的一面窗口,企業文化理念在對外宣傳中,容易讓人直觀地去評價企業“是否真的有文化”。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為企業在自身的文化建設中,都是在建構一座“理想城”,企業希望能通過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帶來深遠的影響,是為建設百年企業,亦是為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即使企業建構的“理想城”帶有十足的功利目的,但仍不能否定其理想主義的色彩,正所謂“求上得中”,本身企業的文化“理想城”建構大多是超越了現實,高于現實的,往往是企業寄希望于達到的,但在現實中總是容易被“打了折扣的”。
正是這種“容易被打了折扣”的特性,注定了企業的文化建設亦是帶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的。一方面,企業文化的現實主義體現為企業的文化建設過程具有現實性。企業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需要不斷去戰勝各種困難的“征程”。尤其是企業文化的創新與改造,直接面對的是廣大員工的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除非企業的員工已經充分地意識到現有的企業文化不變革已危急自身的切身利益,否則企業內部的員工在面對企業文化建設所帶來的“變”與“不變”兩種選擇時,大多習慣性地去選擇“不變”,特別是“不變”看上去并沒有明顯的風險時,企業的員工更會去選擇“不變”。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現實主義體現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工具、方法具有現實性。正是因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不可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勢必會遇到阻力,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更要能務實,更加妥善地運用各種現代化的管理工具,進行結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改造與提升,包括運用物質與薪酬等現實性的激勵,以此凝聚更廣大員工對企業文化創新與改造的共識,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以現實主義的手段,實現企業文化的理想。
煙草行業的文化建設亦如此。一方面,行業在積極謀劃“三大課題”中,函需文化的助力,在國家局明確提出“努力實現煙草行業稅利總額超萬億元年度目標”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行業總是希望我們打造出的文化在外表上“夠美”,在內涵上能為行業發展的“理想城”添磚加瓦。但另一方面,受限于行業的特殊性以及外部輿論的壓力,行業的文化建設更迫切需要在低調中見成效,因此更需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看待企業文化建設的“理想主義”。
二、企業要有直面企業文化建設現實的勇氣
毋庸置疑,企業需要的企業文化是最適宜企業自身的文化。但如何評定“最適宜企業自身”則是一個較難界定的問題。如果把企業文化建設比作穿鞋,那么按理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清楚”,但關鍵的問題在于大多數企業在選擇企業文化“鞋子”時,除了“合不合腳”外,同時也會在意“鞋子好看不好看”。同時在試穿“鞋子”時,在遇到“好看但有點不合腳”的鞋子時,容易被說成“新鞋都這樣”、“穿久了就習慣了”。這是或“忽悠式的推介”,但也可能是事實。
因此,企業在自身的文化建設中,碰到“好看”的“鞋子”時,便更容易喪失“合不合腳”的警惕性,容易習慣性地覺得“穿久了就習慣了”。這或是企業自身缺乏足夠的文化建設經驗,在遇到與自身寄希望的“文化理想”相吻合的文化基因時,自然地產生“對眼”的好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想變更,就更難于割舍了,對于出現的“不合腳”,更愿意相信“新鞋都這樣”,并完全寄希望于日后的“磨合”與“習慣”。也或是企業太過于“理想主義”,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遇到“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鞋子”時,自認為與企業自身的“土豪”氣質十分匹配,過高地估計了企業自身的文化氣質,也便注定了企業在文化建設伊始,就已“脫離實際”。
因此,企業在文化建設中,應當有直面現實的勇氣。這種企業的現實主要包括:一是企業的文化基礎。企業的文化基礎是企業進行文化改造與提升的前提,是企業自身的文化土壤。能在企業這片土壤上“栽種”什么樣的“文化種子”,取決于企業這片“土壤”的質量,后期的養分、肥料固然重要,但土壤的質地卻是前提。很多時候企業就是過多地夸大了后期養分、肥料的作用,而忽視了企業土壤質地這一前提,不因地制宜,從而導致了不合時宜的文化改造。二是企業的文化階段。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也必然會經歷幾個階段與周期。每一個階段與周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建設規律,尊重企業文化建設的階段現實,是企業在呵護文化“種子”時,應當根據“種子”的生長周期,施以養分與肥料,在不同的階段,關注不同的重點。畢竟在文化“種子”進入幼苗時期,不可能結出“果實”。三是企業的文化“病害”。企業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現實的“阻礙”,這是企業文化在生長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病害”,這種“病害”或源于企業的“土壤”,或因文化基因的移入而從外界帶來的“病菌”,這兩者都會真實地對企業的文化建設帶來“傷害”,甚至會蠶食企業文化的“果實”。
清楚了尊重企業文化現實的重要性,便是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直面現實。事實上,企業在自身的文化建設中,或多或少會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一是企業過高地估計了自身的文化基礎。敢于大膽提倡文化建設的企業,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發展根基或發展形勢,正是這種樂觀性,導致企業對自身的文化基礎往往估價過高,因此,對于企業文化建設中指出的文化不足,便容易表現出不屑或不信的態度。二是企業過于在意自身的“面子”。部分企業過多地把文化建設視為對外的一面窗口,因此,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被指出企業存在的一些文化粗俗現象與行為時,更會被企業認為“有損企業的形象”,因而或刻意回避之,或一開始并不相信。三是企業管理者的個人意志。部分企業的管理者出于自身的目的需要,或為刻意夸大自身的成績,或有意以良好的文化格局來實現自身的管理目的,進而過多地凸顯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正能量一面,而回避企業文化建設的不足與消極現象。這種種缺乏直面現實勇氣的行為與現象,會讓企業的文化建設陷入不切合實際的“理想至上”中,導致文化的虛化與不真實。
因此,企業在文化建設中,首先應當有直面現實的勇氣,能堅持從現實出發,立足企業的實際,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與作為,不刻意回避一些現實性的問題,能真實地切中管理中的“要害”,敢于突破瓶頸,敢于“硬碰硬”,進而確保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
三、企業要有追求文化建設理想主義的堅持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做一個現實主義者,那只能在重復別人做過的事情,打造出的企業文化亦只是對別人文化的復制。企業在文化建設中,要想出彩,要想做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個性,必須要在企業文化的現實主義上,融入理想主義的色彩。這種理想主義的色彩,是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懷揣對“文化理想”的追求,既不脫離實際,但又有所“夢想”。
企業文化的理想主義色彩,能讓企業在文化建設中,保有正能量的“因子”,具體包括:一是能讓企業時刻保有一份激情。企業文化的理想,是一種追求,亦是一種愿景、夢想,在直面企業文化建設現實所帶來的“沮喪、慘淡”的心態中,理想可以讓企業能有所堅持,不放松、不松懈,可謂“讓企業在文化建設中為夢想而生”,進而“讓企業為夢想而奮斗不止”。二是能讓企業時刻保有一份清醒。企業文化的現實性,容易讓企業感到失望,讓企業的管理者、員工感到困頓,但正是因為企業文化的理想,讓企業在文化建設中,能堅持正確的方向,在面對困境時,亦知道未來的愿景在哪里,未來的規劃在哪里,未來的目標在哪里,也便更加清晰地知道每一步應當走的“路”。三是能讓企業時刻保有一份活力。企業文化的理想主義,會讓企業在文化建設中,更具活力,更具創新的動力與能力。理想主義是種催人奮進的色彩,具有感性的活力因子,能讓企業在理性的發展中,保有一份感性的活力。四是能讓企業時刻保有一份情感。企業文化的理想主義色彩,往往會融合企業廣大員工共同的夢想,因而,更容易是企業廣大員工的情感契合點,是企業這一組織的共同精神家園,能團結、凝聚更廣大員工為企業的夢想而奮斗,為企業這一大家庭而奮斗,進而共同面對企業文化現實可能對企業凝聚力帶來的沖擊,避免企業的內部凝聚力在現實的沖擊中,被分散,被減弱。五是能讓企業保有一份眼光。企業文化的理想主義色彩,讓企業更加明確長期的規劃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