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電子煙的討論不斷見諸報端。包括電子煙的原理、電子煙能不能如宣傳聲稱可以幫助戒煙、電子煙領域的創業問題等等,都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本周,美國政府宣布,計劃禁止所有添加香味的電子煙銷售,以遏制年輕人吸食電子煙的潮流。美國政府對電子煙監控邁出的第一步,很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重要的示范效應。這是因為,電子煙對于全球青少年的危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據統計,在美國,2018年有超過360萬名中學生吸電子煙,較2017年激增150萬名。為吸引青少年人群,很多電子煙產品都提供水果味、巧克力味、奶油味等多種香味。而在中國,吸電子煙也被渲染成新潮、年輕的標志,類似“焦糖爆米花”“藍色棉花糖”“香草可樂”等電子煙的新奇口味層出不窮。盡管沒有精確的統計數據,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的人群以15-24歲的年輕人為主,45.4%的使用群體通過互聯網獲得電子煙。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電子煙的宣傳視頻非常豐富。例如,僅抖音上有關某日本電子煙品牌的話題閱讀量就超過1700萬。由此可以推測,電子煙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的流行程度正在快速提升。
2003年,醫生韓力發明了第一支國產電子煙,之后,國產電子煙如互聯網產品一般經歷了快速迭代,并在近年來成為投資界的新寵。譬如,2018年4月,愛卓依拿下3億元A輪融資;2019年7月小野電子煙獲得3000萬元A輪融資。在此期間,至少還有20家電子煙公司先后獲得了超過30次融資。而就產品本身而言,其創新主要呈現為外觀、口味,以及取一個新潮的名字。
盡管很多品牌的電子煙都聲稱吸食電子煙可以幫助戒煙,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相對于普通煙,電子煙最大的區別在于,普通煙要通過燃燒,而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焦油和一氧化碳等致癌物質;而電子煙是一種煙霧的發生器,一般不含有上述兩種致癌物。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子煙一定是健康的,雖然不含有焦油和一氧化碳等致癌物質,但電子煙中還是含有丙二醇等醇類物質,對于健康有害;更重要的是,尼古丁在電子煙中依然存在,只是變了一種方式而已,長期吸食對身體有害而無利。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報告稱,沒有充足證據表明電子煙有助戒煙。國際上最通用的尼古丁替代療法,就是逐步降低抽煙者的尼古丁吸入量,一般是從高到低,逐步降低。而事實上,電子煙煙民無法確定自己到底吸食了多少量。所以,吸食電子煙反而可能會增加尼古丁的吸食量。
電子煙企業存在虛假宣傳,這僅僅是爭議的一方面。而引發輿論對電子煙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在于電子煙對青少年的影響,對于很多未成年人來說,電子煙因為網紅展示、企業宣傳而被看作是時尚潮流的代表。為了贏得同齡群體的認同,吸食電子煙也成了一種展示個性的手段。然而,未成年人之所以可以便捷購得電子煙,與網絡銷售直接相關。在網購平臺上,購買者的年齡并不構成交易的阻力。當然,在公共場所,很多地方頒布的禁煙條例也都未能將電子煙納入其中,所以,立法層面的缺失構成了一個基礎性的控電子煙難題。
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電子煙的危害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國家衛健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電子煙監管的研究,計劃通過立法的方式對電子煙進行監管。此外,許多電子煙產品所含的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容易導致使用者吸食過量,電子煙的器具還存在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等安全風險。這些問題必須也在立法層面有所回應,問題重重的電子煙,不該成為整個控煙戰爭中的漏網之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