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國醫學健康新聞發布會正式啟動,在以“讓科學警醒吸煙之害”為主題的首場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指出,吸煙有害健康的話題眾所周知,但是否真正相信并愿意付諸戒煙行動,這種“知信行”難以合一的現狀,成為當前控煙的大問題。
我國控煙工作任重道遠。對于控煙,哪些人群應擔負起主要責任?王辰指出,有四類人群最為關鍵:醫務人員、教師、政府官員和家長,他們應該擔負控煙之責,不僅要認識到煙草之害,還應該意識到對社會所負的責任。
如今,有些醫務人員是抽煙的。“醫務人員,要對吸煙的危害有深刻認識,要拿出醫務人員應當有的專業素養,傳播科學健康知識。”王辰強調,家長也很重要,家長如果抽煙的話,孩子就成了被動吸煙者,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同時,這也會間接地誘導孩子嘗試吸煙。
會上,王辰一再提到青少年、婦女吸煙的問題。他呼吁,一定要控制住青少年和婦女的吸煙問題,否則就容易在已經使吸煙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反彈,甚至嚴重的反彈,這會對國家的發展、對民族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青少年,我們必須給予充分關注,他們是我們最需要關注和關愛的一批人。”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民文化素質和健康觀念逐步提高,控煙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王辰院士提出的四類人應當承擔控煙關鍵之責確實有道理,尤其是他們承擔了傳播教育的社會責任。然而,在贊成之余,筆者也覺得目前的控煙現狀有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控煙的對象是煙民,在“吸煙有害健康”的輿論正確前提下,只要是批判煙草的聲音,似乎總能得到無條件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輿論場上煙草行業可謂是弱勢的一方,有理也不便說出口。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快速鋪開的禁煙條例與國民日益重視度,另一方面卻是跟不上節奏的吸煙環境建設,此消彼長,一方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聲音自然越來越小。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擔心的點無外乎煙民在吸煙過程中產生的煙霧有可能影響周圍人群的身體健康、在公共環境吸煙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和負面影響,他們的主要的訴求是獲得一個干凈無污染的工作生活環境。究其根本,抵制“二手煙”的背后是保障自身健康的心理需求,并非全面打擊吸煙人群。
文章開頭提到的王辰院士認為醫務人員、教師、政府官員和家長們應該擔負控煙之責,但是在社會硬件條件沒有改善的前提下,光靠輿論與說教是很難從根本上改善局面的。尤其是從個人抽煙習慣來講,抽煙成癮者,雖然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在煙癮作祟下,一時不吸,猶如萬蟻蝕心,非常之煎熬,根本不是說控制吸煙就能控制得了的。
對于煙民而言,不受打擾且整潔舒適的吸煙環境乃至場所才是其真正需求點所在。但是在日益嚴苛的控煙環境下,煙民不僅缺少正常的吸煙環境,更不用談及舒適度等高階需求,不受尊重已成為吸煙者面臨的常態,。由于目前室外吸煙環境建設的落后,以及控煙方面政策的“一刀切”,比如北京上海關停機場、火車站吸煙室,煙民只能偷偷在角落吸煙,這也加劇了非煙民抵制“二手煙”的認知。
但其實,煙民的素質和公共政策是否友好、公共設施是否到位密切相關。很多人吐槽二手煙危害,抱怨煙民不顧他人感受,不否認有部分煙民素質不高,但這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完善公共設施、改良公共政策來解決。
通過完善公共設施、改良公共政策能夠“解決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問題、解決城市臟亂差問題、解決吸煙人群尊嚴問題”三個難題,既能保障吸煙人群的公共權益,也能轉變普通民眾對煙民的負面看法,讓雙方更加和諧穩定。在這個前提下,去靠四類人承擔控煙之責,是不是更加理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