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為了讓筆者別那么貪玩,媽媽總愛用一句話嚇唬我:“再這么愛玩,如果你考不上好大學,以后就只能去要飯了。”
并不是我媽對乞丐有什么歧視,相反,每次在街上遇到乞丐,她總會給他們錢,然后適時把這句話語重心長的說出來,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一度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長大后,我才發現,我媽這句話好像只給了我的人生兩個選擇:要么考上好大學,要么要飯。但事實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當我認識到了這個社會的多樣性,就會發現,我還有很多選擇,并非只有“考大學”和“要飯”,就算考上的大學不夠“好”,也可以發揮潛力,去做擅長的工作。
在《批判性思維》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一個“虛假的兩難境地”的思維謬誤,就是說,在還有選擇的時候,卻局限于兩種極端的選擇,這就屬于“虛假的兩難境地”。比如說,有的人總認為自己的人生“要么成功、要么失敗”,如果沒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目標,就一蹶不振,認為自己的人生暗淡無光,一敗涂地。但人生豐富多彩,并不是沒有達到某個自己設定的目標,就要否定全部。
這就是典型的“虛假的兩難境地”。
其實如果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特別是控煙領域,經常有這樣的言論出現,比如我曾在一個網站上看到網友提問:國家既然想控煙,為什么不把所有煙廠都關了?
下面的網友紛紛留言,熱鬧非凡,很多人都贊同這個觀點,因為煙草行業是納稅大戶,國家要征稅,所以肯定不想控煙。偶爾有反對的聲音,比如說到關閉煙廠導致大量工人下崗,我們自己不生產也會有國外煙草企業進來、假煙也會來占領市場等等,但幾乎都被淹沒了。
當大家圍繞這個問題激烈討論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在這個語境下,提問者假設國家對控煙采取的措施只有兩個極端:允許生產和不允許生產。如果國家要控煙,那就只能關閉生產企業,完全杜絕生產,否則就是不想控煙。
這個論調熟悉嗎?很顯然,如果我們從這個問題中跳出來,就會發現,控煙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并不僅僅是關閉煙廠這一個方法。
有一次我所在的城市頒布了控煙條例,可能因為我是煙草行業相關人士,有個朋友問我對其中某些條款的看法,我剛說我不太贊成,他立刻跳起來說:“你竟然支持大家在公共場合吸煙?”然后就開始批判我。在這個朋友的語境當中,既然我不支持控煙條例,就是支持大家在公共場合吸煙,他只給了我兩個極端的選擇,但我只是認為不應該剝奪煙民抽煙的權利,公共場合可以設立吸煙區、吸煙室,而不是完全禁止。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面對戒煙,煙民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戒煙,要么就是自私自利讓別人抽二手煙的壞蛋;面對控煙,普通大眾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贊成完全禁止吸煙,否則就是鼓勵吸煙。面對政府出臺的控煙條例等政策,所有人都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支持,要么反對。
如果我們來理性看待這些言論,它們都屬于“虛假的兩難境地”,只給出了極端選項,而忽視了這兩個極端選項并不是所有的選項。
在一些控煙廣告當中,常常會用到這種方法來對比抽煙的危害,號召大家戒煙:展現兩幅圖片,一幅是冰肌雪膚的美女,另一幅是滿臉皺紋斑點的“丑女”,或者一幅是鮮艷紅潤的肺部,另一幅是黑暗僵化的肺部。可以說是觸目驚心、令人生畏,從廣告宣傳的角度來講,的確能夠達到效果,但是,這仍然是“虛假的兩難境地”,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都是極端情況。
理性控煙,其實就是呼吁大家在可控的范圍內采取適當的行為來達成目的,無論是政府、煙民還是非煙民。對于要不要戒煙,得建立在尊重煙民的基礎上,如果愿意戒掉當然拍手祝賀,但不想戒或者一時半會戒不掉也沒必要喊打喊殺、一棍子打死。對于控煙法令,禁止、罰款當然是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只堵不疏,只說不讓干什么而不說可以干什么,那在執行起來可能會困難重重,這與當初的美好愿望反而相悖。
希望我們多一些思考和理解,少一些偏見和沖動,把控煙這條路走的越來越理性,越來越穩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