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下,“掃一掃”識別萬物已成為日常。如今,這項便捷功能在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舊縣街道的煙田里綻放出別樣光彩,為傳統煙葉種植注入創新活力。
“以前靠經驗猜病,現在手機一掃便知!”在G56高速公路旁邊的一片綠油油的煙田里,煙農任照東戴著草帽,手持手機,鏡頭對準一株疑似出現病蟲害的煙株。簡單幾步短短幾秒,手機小程序的AI診斷便清晰標注出煙株存在缺鉀癥狀,同時推送精準的硫酸鉀配比方案。這一如同“口袋醫生”般的手機小程序,正悄然改寫著傳統煙葉種植的“看病”模式。
破局:從“經驗盲區”到“精準把脈”
5月的舊縣街道,萬畝煙田連成片,一株株青綠的煙苗在陽光下舒展葉片,但仔細望去葉里行間卻出現些許“小毛病”。
在農事作業過程中,難免存在病蟲害識別難、防治決策精準難、農技服務推廣難、專業設備及水平不足等問題。
曾經,煙農們憑借世代積累的經驗,彎腰捻葉判斷蚜蟲;科技員們則拿著放大鏡和病蟲害識別手冊,在72小時防治黃金期內與病害“賽跑”。然而,傳統的病蟲害識別模式弊端明顯,準確率不足60%,蚜蟲漏檢率高達35%,嚴重制約著煙葉品質的提升。
轉機出現在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敏銳捕捉到智慧農業發展機遇。數字化團隊勇挑重擔,匯聚植保專家、農技人員和種植能手等多方力量,運用AI、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建立病蟲害及營養缺素知識圖庫和防治處方庫,創新打造智能病蟲害鑒定小程序。
團隊成員們紛紛化身“科技翻譯官”,以“人機適配”為核心,根據作物葉子的顏色、形態,以及蟲子的形狀進行智能識別,將復雜的數字技術轉化為易懂易用的“種地神器”。通過不懈努力,病蟲害識別準確率從60%大幅躍升至92%,蚜蟲識別率更是達到100%,成功突破煙葉種植病蟲害防治瓶頸。
賦能:從“技術焦慮”到“數字自信”
當數字浪潮涌向滇東煙田,擺在團隊面前的是一個現實難題:當地48歲以上煙農占比超六成,部分“銀發”煙農對數字技術既渴望又畏懼,操作智能手機時常常手足無措。
“我們不是要讓農民變成程序員,而是讓科技長成莊稼漢的模樣。”為解決這一問題,數字化團隊摒棄“技術至上”的固有思維,將AI算法簡化為“拍-傳-查”三步極簡操作,為數字工具注入“鄉土基因”。
“葉皺如麻是花葉,蟲聚如蟻快噴藥……”團隊精心編寫農諺化教程《田埂手冊》,把“算法”“圖譜”等專業術語轉化為朗朗上口的口訣,并配套方言視頻。同時組建田間數字掃盲隊,以“手把手包教會”的方式,助力200余名平均年齡超60歲的煙農在1周內掌握操作技能,消除技術隔閡。
“就像給孫子拍照片發微信一樣簡單!”培訓員胡寶玉舉著手機,在田埂上演示操作,大家跟隨步驟嘗試著。“遇到問題先拍照,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就找我們問。如果遇到特殊的病蟲害,我們會上門服務,大家放心。”
胡寶玉(右一)在田間指導煙農使用智能手機。
通過這套“智能+人工”的有效組合,舊縣街道煙葉病蟲害識別防治的響應時間,從過去的兩三天大幅縮短至兩小時以內,極大地提升了服務煙農的時效。
68歲的趙紅兵便是典型代表,從最初“怕碰手機”,到如今每日主動巡田拍照,還成了鄰里間的“病蟲害顧問”。數字鴻溝在溫情服務中逐漸消弭。
裂變:從“單兵突進”到“協同共治”
“當煙農們用AI守護煙田時,他們不僅是技術受益者,更成了鄉村現代化的主角。”胡寶玉在培訓日志中這句話,道出了舊縣街道推行數字化識別煙草病蟲害實踐的深刻意義。
在這里,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正在形成:技術下沉需剝離90%冗余功能,保留10%核心需求;場景再造要讓工具融入農事習慣,而非顛覆傳統;治理耦合則以煙田數據為支點,撬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
數字化轉型的深層變革,更體現在服務理念的迭代升級。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以數字化煙田服務為試驗田,構建起“AI前端精準發現病蟲害+農資調配后端快速響應的協同治理”機制,將防治響應從72小時壓縮至4小時,為應對農村老齡化背景下的公共事務管理、應急響應等提供了新思路。
正如滇東煙農傳唱的新農諺:“手機是新農具,數據是新農資。”當數字技術以農民看得懂、用得會的方式扎根土地,這場關于“葉子”的革命正以潤物無聲的姿態重塑鄉村生產生態,為鄉村振興戰略寫下鮮活注腳。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