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化里,任何技術最終都會走上藝術的境界。剛走上重慶分廠卷包車間包裝機的工作崗位的時候,看師父操作機器的技藝就覺得嘆為觀止。在自己學習、摸索包裝機的這幾天時間里,自己對如何才能學好包裝機有一些心得和感受。
拿最簡單的加材料來說,在11號車、10號車和2號車,師父都事無巨細對我進行了講解。從手勢、動作的要領、到各種注意事項和易錯的情況,可謂面面俱到。萬丈高樓平地起,理論是基礎,但是僅僅熟知理論是不夠的。這就跟自己熟讀了兩大本《歷代書法論文選》,仍然沒法寫出一手好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自己在最初的操作過程中仍然是磕磕碰碰、錯誤不斷。
要獲得精湛的技藝還需要一個練習的過程。所以師父們說到操作的訣竅,答案都跟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一樣“無他,唯手熟耳”,這些所有的東西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幾天下來,就加材料這一項,經過不斷的重復,自己雖然談不上游刃有余、但是也是大大進步了不少。這個不斷的重復就是技巧的訓練。要熟練地開好包裝機,不掌握扎實的技法就一切等于零,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不把最基礎的理論和技術了解清楚、掌握好,最終開出的卷煙必然有質量上的問題。所以在這個環節,需要老老實實刻苦練習、需要一個量的積累。
緊靠聽師父講和不斷重復能不能就在面對包裝機的時候得心應手呢?自然是不能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師父常提到嘴邊的是,“這靠經驗”或者是“這也需要感覺”。自然這種只可意會的“經驗”或“感覺”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自古以來,殺牛能讓牛豁然而解的只有庖丁一人;中國的手藝傳承,兒子跟老子做出來的東西往往會有區別,有時候是青出于藍,有時候是差強人意。所以真正技術到自己手上能否發展為藝術還需要自己的領會和發酵。這需要不斷地實踐、揣摩、總結。
所以總體說來,要學好包裝機,就要先得手以應心、再得心以應手,最終才能心手雙暢、隨心所欲不逾矩。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