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里有一門課叫《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就是這門普通的課,卻意外地受到好評,被院系列為“精品課程”,究其原因,就在于 “視聽說”三個字,教授很巧妙地圍繞這三個字做了文章,這樣一來,就有了強烈的上下互動模式,超級活躍的交流氛圍和絕對飽和的參與度。筆者認為,時下各種會議和培訓也不少,一些時候,時間花了,精力費了卻收效甚微,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妨借鑒一下大學課堂里的“視聽說”氛圍。
視,即觀看,用眼睛參與。活動的主題要讓人一目了然,場所的布置要讓人看上去簡潔明了,少一些花哨,多一些烘托。其次,發言者要注意吸引受眾的目光,拋開老套的讓人昏昏欲睡的讀稿,多一些圖文并茂的演示,注意面部表情和神態,甚至可以多一些肢體語言來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興趣。
聽,即接收,用耳朵參與。受眾聽是一方面,但關鍵是要讓他們聽得進去,并且記憶和領悟則需要主講者下一番功夫。發言者首先要聲音洪亮,要充滿熱情,富有激情,其次可以嘗試旁征博引,盡量從受眾感興趣的話題切入,為了加強效果,可以多樣化傳播方式,講段笑話,哼一段歌,甚至穿插一些網絡流行語,就社會引人關注的某些現象導入活動主題都是可以的。
說。即表達,用嘴巴參與。在會議、培訓等大型活動上,每個參與者都有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權利,可以多留一些空間給臺下的人,集思廣益,充分討論交流,展開互動,可以是問答模式,也可以是各抒己見等模式,將個人或者代表的發言記錄整理下來,在活動最后做一個總結,對于發言中產生的新穎想法和觀點予以鼓勵和提倡,這樣能夠拉近臺上臺下的距離,激起更廣泛的參與。
少一點“一言堂”,多一些“群英會”,少一些“讀稿背稿”,多一些“互動討論”,將枯燥無味的流程渲染成“視聽盛宴”,或許,會議之類的活動會舉辦得更加成功。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