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是一個復合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使用。通俗的定義,是指令人感到舒適、愉悅的氣味。這種氣味通常來源于植物(如花香、果香)、食物(如飯菜香、烘焙香)或香料(如香水、檀香)。學術的定義,是通過嗅覺感知到的令人愉悅的氣味的總稱,強調的是「氣味」的屬性是「香」的,而不是「臭」的。
當把「香」和「味」拆開時,它們有各自獨立且明確的定義。
香的本質,是一種嗅覺體驗,指物體散發出的、通過鼻腔內的嗅覺受體感知到的氣味。當這種氣味令人愉悅時,就稱為「香」;令人厭惡時,則稱為「臭」。比如:花香、檀香、書香、飯香。味的本質,是一種味覺體驗,指物質作用于舌頭上的味蕾所產生的味道,基本的味覺通常分為五種:酸、甜、苦、咸、鮮。比如:糖的甜味、檸檬的酸味、藥的苦味、鹽的咸味、味精或蘑菇的鮮味。所有這些都需要用舌頭去嘗。
香和味,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感知的感官通道不同(鼻子vs 舌頭),香的感官是嗅覺,通過鼻腔內的嗅覺受體,感知揮發性化學物質;味的感官是味覺,通過舌頭上的味蕾,感知可溶性化學物質。在體驗食物和飲料時,「香」和「味」在大腦中協同工作,結合成完整的「風味」感知,缺一不可。詞匯上的融合——比如:「味道」、「香味」——也體現了這種生理上的緊密聯系。
一個簡單的實驗:捏住鼻子吃蘋果和吃梨,你會發現它們的味道(甜味、酸味)很相似,很難區分。一旦松開鼻子,讓「香氣」參與進來,你就能立刻清晰地分辨出哪個是蘋果,哪個是梨。這證明了「香」和「味」在感知上的獨立性。
盡管「香味」一詞雖然包含「味」字,但在絕大多數日常使用中,它特指通過鼻子聞到的氣味,與舌頭嘗到的「味道」無關。
這樣的認知和標準,代入到了香型品類。比如說白酒,白酒香型主要是指白酒的各種香味類型,包括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董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老白干香型、?兼香型、?馥郁香型、?芝香型,等等。同樣的方式與習慣,中式卷煙也有著相近的香型品類,比如傳統三大香型:清香型、濃香型、中間香型,以及近年來擴展香型,淡雅香型、清甜香型、醇香型、? 焦甜香型、原香型,等等。
類似的香型品類和劃分標準,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
近年來,在香型品類被消費者習以為常而又缺乏新鮮感的同時,輕松感、舒適感、滿足感「三感合一」的產品體驗逐漸成為消費者新的關切與期望。貫穿其中,味道正在取代香型的市場熱度、口味偏好,消費者對于味道的興趣正在不斷上升。最近兩年,各家品牌爭相推出多款果味、花香味、茶香味以及其它特色味型的新品,單是今年上半年,就有近10款主打口味特色的新產品上市,這些產品在口味、風格和設計上呈現出非常年輕化的特點,受到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歡迎與追捧。
從全球消費趨勢看,口味型產品積極搶占年輕群體的「味覺窗口」,有效滿足年輕人的「口味偏好」,形成了產品風格年輕化與年輕化消費群體的一拍即合,包括電子煙也有很多傳統煙草制品以外的口味設計,深受年輕消費者青睞。這些口味風格,相比于過去香型品類要更多元、更豐富,同時更容易于消費者建立溝通和共鳴。
很顯然,消費者對于味的熱度大過了香的好奇。
一個是小甜嘴的活躍度、流行性。始于炫赫門的甜嘴,原本只是錦上添花的風格彰顯,最后成為最為顯著的產品特質,并引領了新的市場風向。甜所帶來的愉悅感,被成功地遷移到了卷煙上來,帶來了新的更為細膩和愉悅產品體驗,即便上市多年,現在在社交媒體上隨手一搜,年輕人和女性分享的比例仍然很高。這說明,年輕消費群體對甜嘴有更高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另一個是味道的可感知、具象化。相比于清香型、濃香型、中間香型——從概念到風格——的專業性,消費者有感知,但記憶感不強,并且呈現出強調輕松感、注重舒適感的風格趨同,味道往往同西瓜、藍莓、白桃、荔枝以及冰紅茶、綠茶等一起出現,極大地降低了溝通門檻、解釋成本,消費者的口味聯想、風格識別非常直接且有效,口味信任的建立更自然且順滑。
這的變化,也符合我們「需求三化」中關于輕量化的趨勢判斷。
輕量化的本質,是年輕群體對于健康的關注、風險的厭惡演化為對于口味的挑剔。有調查研究顯示,Z世代作為當前消費市場的核心力量,對煙草的刺激感天然的排斥,有 62%的年輕煙民認為「傳統煙草的嗆喉感是最主要消費障礙」。而果味產品通過荔枝、藍莓、白桃等天然果香與煙草本味的融合,對于刺激性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有效提升了產品的親和力和接受度,再加上很多社交場景中,果味香氣替代了傳統煙草的氣味刺激,受到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歡迎。從心理學的角度,消費者對于降低風險、減少危害的訴求一直在持續增長,類似于果味這樣的口味風格能夠給消費者心理層面的減害體驗,無形之中強化了認同感。
不過,香和味的關系,并不是替代,而是相得益彰,更是需求遷移與消費趨勢的順應乃至引領。
怎么樣看待消費關切從香到味的變化,以及由此而來的需求遷移,顯然不能盲目的追隨這種市場熱度,甚至是缺乏邊界感的簡單迎合,陷入到味道的刻奇、求異上。一個是年輕化需求的積極適應,年輕化不是做個姿態,搞些個奇奇怪怪的味道就是年輕化,就能迎合年輕消費群體,年輕化需要對技術創新、需求趨勢的敏感性,離不開真真正正的俯下身子;另一個是產品體驗的持續改善,口味型產品的走紅,歸根結底還是產品體驗的升級,帶給了消費者可感知、有區別、能記憶的產品體驗,香味的關注度轉弱其實就是產品體驗缺乏新鮮感。
所以,去追求口味型產品熱度本身終歸只得皮毛,如何打造有活性的產品永遠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